
- 資料集可用性
- 2010-01-01T00:00:00Z–2010-12-31T00:00:00Z
- 資料集來源
- UNEP-WCMC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
- 標記
說明
這項資料集代表 2010 年左右的地上和地下陸地碳儲存量 (每公頃 (ha) 的碳 (C) 噸數 (t))。這個資料集是結合最可靠的公開資料集,並疊加 2010 年的 ESA CCI 土地覆蓋地圖 (ESA, 2017) 所建構而成,為每個格線儲存格指派最適合該儲存格土地覆蓋類型的生物質地圖中,對應的地上生物質值。 我們透過文獻回顧,找出同儕審查文獻中發布的陸地生態系統生物質碳現有資料集,做為碳資料集的輸入內容。 為判斷要合併哪些資料集來製作全球碳密度地圖,我們根據解析度、準確度、生物質定義和參考日期評估已識別的資料集 (如需所選資料集的詳細資訊,請參閱所引用論文中的表 1)。將每個所選資料集匯總為 300 公尺解析度的名義尺度後,我們使用 CCI ESA 2010 土地覆蓋資料集中的森林類別,從 Santoro 等人 2018 年的資料中,擷取森林區域的地上生物量。 然後,非洲的林地和稀樹草原生物量納入 Bouvet 等人 2018 年的資料,非洲以外和森林以外地區的生物量則納入 Santoro 等人 2018 年的資料。 除了 Santoro 等人 (2018 年) 缺少非洲以外的灌木叢區域,我們也從 Xia 等人 (2014 年) 和 Spawn 等人 (2017 年) 擷取 CCI ESA 的農地、稀疏植被和草地土地覆蓋類別的生物質,並針對每種土地覆蓋類型,按生態區取平均值。 我們根據 2006 年 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 (IPCC, 2006) 的根莖比,新增了地下生物質。由於沒有比率,因此未將地下值指派給農地。然後將地上和地下生物質加總,再乘以 0.5 換算成碳,產生單一的地上和地下生物質碳層。這個資料集尚未經過驗證。
參考資料:
- Bouvet, A. 等人,2018 年。這張地圖顯示非洲熱帶草原和林地的地上生物量,解析度為 25 公尺,資料來源為 ALOS PALSAR。Remote Sensing of the Environment 206, 156-173.
- ESA (2017) Land Cover CCI Product User Guide Version 2. 技術代表。
- IPCC (2006)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eds HS Eggleston, L Buendia, K Miwa, T Ngara, K Tanabe.) 日本神奈川:IGES。
- Santoro, M. 等人 (2018 年)。這張詳細的肖像圖是 2010 年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庫,資料來自多項遙測觀測結果。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 20, EGU2018-EG18932.
- Spawn SA 等人 (2017 年)。2010 年全球生物質地圖。New Orleans, LA: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 Xia, J. et al. (2014)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climate variables controlling of biomass carbon stock of global grassland ecosystems from 1982 to 2006. Remote Sensing 6, 1783-1802.
供應商注意事項:聯合國環境署世界保育監測中心 (UNEP-WCMC) 碳生物質資料集代表 1982 年至 2010 年間的狀況,具體時間取決於土地覆蓋類型。這個資料集能充分呈現碳儲量的相對模式。NASA/ORNL 碳生物質資料集代表 2010 年的生物質狀況,並提供像素層級的不確定度估計值。每個像素內會顯示非主要土地覆蓋類型的額外生物量。如需更多詳細資訊,請參閱說明各資料集的論文:WCMC (Soto-Navarro 等人,2020 年) 和 NASA/ORNL (Spawn 等人,2020 年)。
頻帶
頻帶
名稱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像素大小 | 說明 |
---|---|---|---|---|
carbon_tonnes_per_ha |
0 | 445.5 | 300 公尺 | 每公頃地上和地下生物質碳的噸數 |
使用條款
使用條款
這些資料適用「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授權條款」(CC BY-SA 4.0)。詳情請參閱本文。
引用內容
Soto-Navarro C.、Ravilious C.,Arnell A.、de Lamo X.、Harfoot M.、Hill S. L. L.、 Wearn O. R.、Santoro M.、Bouvet A.,Mermoz S.、Le Toan T.、Xia J.、Liu S.、 Yuan W.、Spawn S. A.、Gibbs H. K. Ferrier S.,Harwood T.、Alkemade R.、 Schipper A. M. Schmidt-Traub G.、Strassburg B.、Miles L. Burgess N. D. 和 Kapos V. (2020) Mapping co-benefits for carbon storage and biodiversity to inform conservation policy and ac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375 Link
DOI
使用 Earth Engine 探索
程式碼編輯器 (JavaScript)
var image = ee.Image('WCMC/biomass_carbon_density/v1_0/2010'); Map.addLayer(ee.Image(1), {min: 0, max: 1}, 'base_map'); Map.addLayer( image, { min: 1, max: 180, palette: ['d9f0a3', 'addd8e', '78c679', '41ab5d', '238443', '005a32'] }, 'carbon_tonnes_per_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