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集可用性
- 2015-01-01T00:00:00Z–2016-01-01T00:00:00Z
- 資料集來源
- 德國航空太空中心 (DLR)
- 標記
說明
世界聚落足跡 (WSF) 2015 是解析度 10 公尺的二進位遮罩,用於標示全球人類聚落的範圍,是根據 2014 年至 2015 年的多時態 Landsat-8 和 Sentinel-1 影像 (分別處理了約 217,000 和 107,000 個場景) 衍生而來。
人類住居地隨時間變化的動態與其他所有非住居地資訊類別的動態明顯不同。因此,在所選時間間隔內,針對感興趣的區域,從所有可用的多時態影像中,擷取以下項目的重要時態統計資料 (即時態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等):
- 雷達資料的原始反向散射值;以及
- 在光學影像的情況下,執行雲層遮罩後得出的不同光譜指數 (例如植被指數、建築物指數等)。
接著,系統會分別對光學和雷達時間特徵套用以支援向量機 (SVM) 為基礎的不同分類架構,最後再適當合併這兩項輸出內容。
為評估圖層的高準確度和可靠性,我們與 Google 合作,根據大量實況樣本 (即900,000) labeled by crowd-sourcing photo-interpretation. 我們已根據文獻中目前建議的最新做法,定義出統計上穩健且透明的通訊協定。
如要查看所有技術詳細資料,請參閱這份出版物
頻帶
頻帶
名稱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像素大小 | 說明 |
---|---|---|---|---|
settlement |
255 | 255 | 10 公尺 | 人類居住區域 |
使用條款
使用條款
引用內容
引用內容:
Marconcini, M. Metz-Marconcini, A.、Üreyen, S.、Palacios-Lopez, D.、Hanke, W.、Bachofer, F.、 Zeidler, J.、Esch, T.、Gorelick, N.、Kakarla, A.、Paganini, M.、Strano, E. (2020)。 2015 年全球住居足跡,標示出人類居住地。Scientific Data, 7(1), 1-14. doi:10.1038/s41597-020-00580-5
DOI
使用 Earth Engine 探索
程式碼編輯器 (JavaScript)
var dataset = ee.Image('DLR/WSF/WSF2015/v1'); var opacity = 0.75; var blackBackground = ee.Image(0); Map.addLayer(blackBackground, null, 'Black background', true, opacity); var visualization = { min: 0, max: 255, }; Map.addLayer(dataset, visualization, 'Human settlement areas'); Map.setCenter(90.45, 23.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