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集可用性
- 1950-01-01T01:00:00Z–2025-08-25T23:00:00Z
- 資料集供應來源
- 哥白尼氣候資料儲存庫
- 行銷系列活動
- 1 小時
- 標記
說明
ERA5-Land 是重新分析的資料集,可提供數十年來陸地變數演變的一致觀點,且解析度比 ERA5 更高。ERA5-Land 是透過重播 ECMWF ERA5 氣候再分析的陸地元件所產生。重新分析會運用物理定律,將模型資料與全球各地的觀測結果整合為全球完整且一致的資料集。重新分析會產生數十年前的資料,準確描述過去的氣候。這個資料集包含 CDS 提供的所有 50 個變數。
ERA5-Land 資料的適用時間範圍為 1950 年至今,但會延遲三個月。
請參閱 ERA5-Land「已知問題」一節。請特別注意,總蒸發散量的三個組成部分的值已互換,如下所示:
- 變數「Evaporation from bare soil」(裸土蒸發量,火星參數代碼 228101 (evabs)) 的值對應於「Evaporation from vegetation transpiration」(植物蒸發量,火星參數 228103 (evavt)),
- 變數「Evaporation from open water surfaces excluding oceans (mars parameter code 228102 (evaow))」的值對應於「Evaporation from bare soil」(火星參數代碼 228101 (evabs)),
- 變數「Evaporation from vegetation transpiration」(植物蒸散蒸發量) (火星參數代碼 228103 (evavt)) 的值,對應於「Evaporation from open water surfaces excluding oceans」(開放水面蒸發量,不含海洋) (火星參數代碼 228102 (evaow))。
請注意,ERA5-Land 中使用的累積量慣例與 ERA5 不同。累計值的處理方式與 ERA-Interim 或 ERA-Interim/Land 相同,也就是從預測開始到預測步驟結束期間的累計值。這項限制每天都會生效,並在午夜重設。Earth Engine 資料團隊新增了 19 個額外波段,每個累積波段各有一個,並以兩個連續預報步驟之間的差異計算每小時的值。
頻帶
像素大小
11132 公尺
頻帶
名稱 | 單位 | 像素大小 | 說明 |
---|---|---|---|
dewpoint_temperature_2m |
K | 公尺 | 空氣在地球表面上方 2 公尺處必須冷卻到的溫度,才能達到飽和狀態。這是空氣濕度的測量值。結合溫度和壓力,即可計算相對濕度。2 公尺露點溫度的計算方式,是在最低模型層級和地球表面之間進行插補,並考量大氣狀況。 |
temperature_2m |
K | 公尺 | 陸地、海洋或內陸水域表面上方 2 公尺處的空氣溫度。2 公尺溫度的計算方式為:在最低模型層級和地表之間進行插補,並考量大氣狀況。 |
skin_temperature |
K | 公尺 | 地球表面的溫度。皮膚溫度是滿足表面能量平衡所需的理論溫度。代表最上層表面的溫度,這個表面沒有熱容量,因此可以立即回應表面通量的變化。陸地和海洋的皮膚溫度計算方式不同。 |
soil_temperature_level_1 |
K | 公尺 |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第 1 層 (0 至 7 公分) 的土壤溫度。表面位於 0 公分處。土壤溫度設定在各層的中間,熱傳輸則是在各層之間的介面計算。假設最低層的底部不會有熱轉移。 |
soil_temperature_level_2 |
K | 公尺 |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第 2 層 (7 至 28 公分) 的土壤溫度。 |
soil_temperature_level_3 |
K | 公尺 |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第 3 層 (28 至 100 公分) 的土壤溫度。 |
soil_temperature_level_4 |
K | 公尺 |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第 4 層 (100 至 289 公分) 的土壤溫度。 |
lake_bottom_temperature |
K | 公尺 | 內陸水體 (湖泊、水庫、河流) 和沿海水域底部的溫度。ECMWF 在 2015 年 5 月導入湖泊模型,以呈現整合預報系統中全球主要內陸水體的水溫和湖冰。模型會隨時間保持湖泊深度和表面積 (或部分覆蓋面積) 不變。 |
lake_ice_depth |
公尺 | 公尺 | 內陸水體 (湖泊、水庫和河流) 和沿海水域的冰層厚度。ECMWF 整合預報系統 (IFS) 可呈現內陸水體 (湖泊、水庫和河流) 和沿海水域的結冰和融冰情形。代表單一冰層。這個參數是該冰層的厚度。 |
lake_ice_temperature |
K | 公尺 | 內陸水體 (湖泊、水庫、河流) 和沿海水域的冰層最上層表面溫度。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會呈現湖泊結冰和融冰的過程。代表單一冰層。 |
lake_mix_layer_depth |
公尺 | 公尺 | 內陸水體 (湖泊、水庫和河流) 或沿海水域最上層的厚度,該層水體混合均勻,且溫度隨深度變化不大 (溫度分布均勻)。ECMWF 整合預報系統以兩個垂直層表示內陸水體,分別是上方的混合層和下方的溫躍層。溫躍層的上界位於混合層底部,下界則位於湖底。當表層 (和近表層) 水的密度大於下方水體的密度時,混合層內就會發生混合現象。湖面上的風也會造成混合。 |
lake_mix_layer_temperature |
K | 公尺 | 內陸水體 (湖泊、水庫和河流) 或沿海水域最上層的溫度,且水體已充分混合。ECMWF 整合預報系統以垂直方向的兩層表示內陸水體,分別是上方的混合層和下方的溫躍層。溫躍層的上界位於混合層底部,下界則位於湖底。當表層 (和近表層) 水的密度大於下方水時,混合層內就會發生混合。風吹拂湖面時,也會造成水混合。 |
lake_shape_factor |
公尺 | 這個參數說明內陸水體 (湖泊、水庫和河流) 和沿海水域中,溫躍層的溫度如何隨深度變化。用於計算湖底溫度和其他湖泊相關參數。ECMWF 整合式預報系統以兩個垂直層代表內陸和沿海水體,分別是上方的混合層,以及下方溫度隨深度變化的溫躍層。 |
|
lake_total_layer_temperature |
K | 公尺 | 內陸水體 (湖泊、水庫和河流) 和沿海水域的總水柱平均溫度。ECMWF 整合預報系統會以垂直方向的兩層表示內陸水體,上方為混合層,下方為溫度隨深度變化的溫躍層。這個參數是兩層的平均值。 |
snow_albedo |
公尺 | 這是指雪地在太陽光譜中反射的太陽 (短波) 輻射比例,包括直接和漫射輻射。這是指積雪網格單元的反射率。值介於 0 到 1 之間。通常雪和冰的反射率很高,反照率值為 0.8 以上。 |
|
snow_cover |
公尺 | 代表雪覆蓋的儲存格 / 格線方塊比例 (0 到 1),類似於 ERA5 的雲量欄位。 |
|
snow_density |
公斤/公尺^3 | 公尺 | 雪層中每立方公尺的雪量。ECMWF 整合預報系統 (IFS) 模型會將雪視為最上層土壤層上方的單一額外層。雪花可能會覆蓋整個或部分格線方塊。 |
snow_depth |
公尺 | 公尺 | 地面上雪厚度的即時 GRIB 方塊平均值 (不含樹冠上的積雪)。 |
snow_depth_water_equivalent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格線方塊積雪區域的積雪深度。單位為水當量公尺,因此如果積雪融化並均勻分布在整個格狀方塊中,這就是水深。ECMWF 整合預報系統會將雪表示為最上層土壤層的單一額外層。雪花可能會遮蓋整個或部分格線方塊。 |
snowfall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降到地球表面的累計總降雪量。這是由大規模大氣流動 (水平尺度大於幾百公尺左右) 和對流所造成的降雪,其中較小規模的區域 (約 5 公里到幾百公里) 的暖空氣會上升。如果積累此變數的期間內雪已融化,則此變數會高於積雪深度。這個變數是指從預報時間開始到預報步驟結束所累積的總水量。這些單位代表雪融化後,平均分布在格線方塊中的水深。比較模型變數與觀測結果時,請務必謹慎,因為觀測結果通常是特定時空點的局部資料,而非模型格線方塊和模型時間步長的平均值。 |
snowmelt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網格方塊的平均融雪量 (如要找出融雪量,請除以積雪比例)。這項變數會從預測時間的開始到預測步驟的結束累計。 |
temperature_of_snow_layer |
K | 公尺 | 這個變數提供從地面到雪與空氣交界處的雪層溫度。ECMWF 整合預報系統 (IFS) 模型會將雪視為最上層土壤層的額外單一層。雪花可能會遮蓋整個或部分格線方塊。 |
skin_reservoir_content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植被樹冠和/或土壤薄層中的水量。代表樹葉攔截的雨水和露水。網格方塊可容納的「表土蓄水容量」上限取決於植被類型,也可能為零。水分會從「皮膚水庫」蒸發。 |
volumetric_soil_water_layer_1 |
體積分數 | 公尺 |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土壤層 1 (0 至 7 公分) 的水量。表面位於 0 公分處。土壤含水量與土壤質地 (或分類)、土壤深度和地下水位有關。 |
volumetric_soil_water_layer_2 |
體積分數 | 公尺 |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中,土壤層 2 (7 至 28 公分) 的水量。 |
volumetric_soil_water_layer_3 |
體積分數 | 公尺 |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土壤層 3 (28 至 100 公分) 的水量。 |
volumetric_soil_water_layer_4 |
體積分數 | 公尺 |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土壤層 4 (100-289 公分) 的水量。 |
forecast_albedo |
公尺 | 用來測量地球表面的反射率。這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陽光譜中反射的太陽 (短波) 輻射比例,包括直接和漫射輻射。值介於 0 到 1 之間。一般來說,雪和冰的反射率很高,反照率值為 0.8 以上;陸地的反照率值介於 0.1 到 0.4 之間;海洋的反照率值則很低,為 0.1 以下。太陽輻射 (太陽或短波輻射) 會部分反射回太空,反射物為大氣中的雲和粒子 (氣溶膠),其餘則會被吸收。其餘則會照射到地球表面,並反射部分光線。地球表面反射的太陽光比例取決於反照率。在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 (IFS) 中,會使用氣候背景反照率 (幾年期間的平均觀測值),並由模型在水、冰和雪上進行修改。反照率通常以百分比 (%) 表示。 |
|
surface_latent_heat_flux |
J/m^2 | 公尺 | 透過亂流擴散與表面交換潛熱。 這項變數會從預測時間開始累計,直到預測步驟結束為止。依模型慣例,向下通量為正值。 |
surface_net_solar_radiation |
J/m^2 | 公尺 | 抵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量 (又稱短波輻射) (包括直射和漫射),減去地球表面反射的輻射量 (由反照率決定)。太陽輻射 (太陽或短波輻射) 會部分反射回太空,反射物為大氣中的雲和粒子 (氣溶膠),其餘則會被吸收。其餘則會照射到地球表面,並反射回太空。向下和反射太陽輻射之間的差異,就是地表淨太陽輻射。這項變數會從預測時間開始累計,直到預測步驟結束為止。單位為焦耳/平方公尺 (J m-2)。如要換算為瓦特/平方公尺 (W m-2),請將累計值除以累計時間 (以秒為單位)。ECMWF 的垂直通量慣例是正值向下。 |
surface_net_thermal_radiation |
J/m^2 | 公尺 | 地表淨熱輻射。從預測時間開始到預測步驟結束的累積值。依模型慣例,向下通量為正值。 |
surface_sensible_heat_flux |
J/m^2 | 公尺 | 地球表面與大氣層之間的熱能轉移,是透過空氣擾流運動的影響進行 (但不包括因凝結或蒸發而產生的熱能轉移)。顯熱通量的量值取決於地表與上層大氣之間的溫度差、風速和地表粗糙度。舉例來說,暖地表上方的冷空氣會產生從陸地 (或海洋) 到大氣的顯熱通量。這是單一層級的變數,會從預測時間開始累計到預測步驟結束。單位為每平方公尺焦耳 (J m-2)。如要換算為瓦特/平方公尺 (W m-2),請將累積值除以累積時間 (以秒為單位)。ECMWF 的垂直通量慣例是正值向下。 |
surface_solar_radiation_downwards |
J/m^2 | 公尺 | 抵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量 (又稱短波輻射)。這項變數包含直接和漫射太陽輻射。太陽輻射 (太陽或短波輻射) 會部分反射回太空,反射物為大氣中的雲和粒子 (氣溶膠),其餘則會被吸收。其餘則會落在地球表面 (以這個變數表示)。以相當準確的近似值來說,這個變數相當於在地面上以日射強度計 (用於測量太陽輻射的儀器) 測量的模型。不過,比較模型變數與觀測結果時應格外小心,因為觀測結果通常是特定時空點的局部資料,而非模型格線方塊和模型時間步長的平均值。這項變數會從預測時間開始累計,直到預測步驟結束為止。單位為焦耳/平方公尺 (J m-2)。如要換算為瓦特/平方公尺 (W m-2),請將累積值除以以秒為單位的累積時間。ECMWF 的垂直通量慣例是正值向下。 |
surface_thermal_radiation_downwards |
J/m^2 | 公尺 | 大氣和雲層發出的熱輻射 (又稱長波或陸地輻射) 量,會抵達地球表面。地球表面會發射熱輻射,其中一部分會被大氣和雲層吸收。大氣和雲層也會向四面八方發射熱輻射,其中一部分會到達地表 (以這個變數表示)。這個變數會從預測時間開始累計,直到預測步驟結束為止。單位為焦耳/平方公尺 (J m-2)。 如要換算為瓦特/平方公尺 (W m-2),請將累積值除以以秒為單位的累積時間。ECMWF 的垂直通量慣例是正值向下。 |
evaporation_from_bare_soil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地表頂端裸露土壤的蒸發量。這項變數會從預測時間開始累計,直到預測步驟結束為止。 |
evaporation_from_open_water_surfaces_excluding_oceans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從湖泊和淹水區等地面水體蒸發的水量,但不包括海洋。這項變數會從預測時間的開始累計到預測步驟的結束。 |
evaporation_from_the_top_of_canopy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樹冠頂端樹冠截留水庫的蒸發量。這個變數會從預測時間的開始到預測步驟的結束累計。 |
evaporation_from_vegetation_transpiration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植物蒸散作用的蒸發量。這與根部吸水量的意義相同,也就是從不同土壤層吸取的水量。這個變數會從預測時間的開始累計到預測步驟的結束。 |
potential_evaporation |
公尺 | 公尺 | 目前的 ECMWF 模型會計算潛在蒸發量 (pev),方法是第二次呼叫地表能量平衡常式,並將植被變數設為「作物/混合農業」,且假設土壤水分不會造成壓力。換句話說,系統會假設農地水分充足,且大氣不受這種人為地表狀況影響,計算農地的蒸發量。後者不一定符合現實情況。雖然 pev 是用來估算灌溉需求,但由於乾燥空氣會造成過度蒸發,因此在乾旱條件下,這種方法可能會產生不切實際的結果。這項變數會從預測時間的開始累計到預測步驟的結尾。 |
runoff |
公尺 | 公尺 | 部分雨水、融雪或深層土壤中的水會留在土壤中。否則,水會從地表流失 (地表逕流) 或從地下流失 (地下逕流),這兩者加總即為「逕流」。這個變數是指從預報時間開始到預報步驟結束所累積的總水量。逕流的單位為公尺。這是指水平均勻分布在格線方塊時的水深。比較模型變數與觀測結果時,請務必謹慎,因為觀測結果通常是特定點的資料,而非網格區域的平均值。此外,觀察結果通常會以不同的單位 (例如 mm/天) 呈現,而非這裡產生的累積公尺數。逕流是土壤中可用水量的測量指標,可用於判斷乾旱或洪災等情況。如要進一步瞭解逕流的計算方式,請參閱 IFS 實體程序文件。 |
snow_evaporation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網格方塊的平均積雪蒸發量 (如要找出積雪通量,請除以積雪比例)。這項變數會從預測時間開始累計,直到預測步驟結束為止。 |
sub_surface_runoff |
公尺 | 公尺 | 部分雨水、融雪或深層土壤中的水會留在土壤中。否則,水會從地表流失 (地表逕流),或從地底下流失(地下逕流),這兩者加總即為「逕流」。這個變數會從預測時間的開始累計到預測步驟的結束。逕流的單位為公尺深度。這是指水平均分布在格線方塊時的水深。比較模型變數與觀測結果時,請務必謹慎,因為觀測結果通常是特定點的資料,而非網格區域的平均值。此外,觀測結果通常會以 mm/天等不同單位表示,而非這裡產生的累積公尺數。逕流是土壤中可用水量的指標,可用於判斷乾旱或洪災等情況。如要進一步瞭解逕流的計算方式,請參閱 IFS 實體程序說明文件。 |
surface_runoff |
公尺 | 公尺 | 部分雨水、融雪或深層土壤中的水會留在土壤中。否則,水會從地表流失 (地表逕流) 或從地下流失 (地下逕流),這兩者加總即為「逕流」。這個變數是指從預報時間開始到預報步驟結束所累積的總水量。逕流的單位為公尺深度。這是指水平均勻分布在格線方塊時的水深。比較模型變數與觀測結果時,請務必謹慎,因為觀測結果通常是特定點的資料,而非網格區域的平均值。此外,觀察結果通常會以不同的單位 (例如 mm/天) 呈現,而非這裡產生的累積公尺數。逕流是土壤中可用水量的測量指標,可用於判斷乾旱或洪災等情況。如要進一步瞭解逕流的計算方式,請參閱 IFS 實體程序文件。 |
total_evaporation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從地球表面蒸發的水量累計,包括蒸散作用 (來自植被) 的簡化表示,蒸發的水會變成水蒸氣進入上方空氣。這個變數會從預測開始累計,直到預測步驟結束為止。ECMWF 整合預報系統的慣例是向下通量為正值。因此,負值表示蒸發,正值表示凝結。 |
u_component_of_wind_10m |
公尺/秒 | 公尺 | 10 公尺風的東向分量。這是指空氣以每秒幾公尺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以上十公尺的高度,朝東方移動的水平速度。比較這個變數與觀測結果時,請務必謹慎,因為風觀測結果會因小範圍空間和時間尺度而異,且會受到當地地形、植被和建築物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只會以平均值表示在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中。這個變數可以與 10 公尺風的 V 分量合併,得出 10 公尺水平風的速度和方向。 |
v_component_of_wind_10m |
公尺/秒 | 公尺 | 10 公尺風的北向分量。這是指空氣以每秒幾公尺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以上十公尺的高度,朝北移動的水平速度。比較這個變數與觀測結果時,請務必謹慎,因為風觀測結果會因小範圍空間和時間尺度而異,且會受到當地地形、植被和建築物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只會以平均值表示在 ECMWF 整合預報系統中。這個變數可以與 10 公尺風的 U 分量合併,提供水平 10 公尺風的速度和方向。 |
surface_pressure |
Pa | 公尺 | 大氣在陸地、海洋和內陸水域表面施加的壓力 (單位面積的力)。這是指地球表面某個固定點上方直立空氣柱的總重量。表面壓力通常會與溫度一起用來計算空氣密度。由於氣壓會隨海拔高度大幅變化,因此難以觀察山區的低壓和高壓系統,通常會使用平均海平面氣壓,而非地表氣壓。這個變數的單位是帕斯卡 (Pa)。地表氣壓通常以百帕為單位,有時也會以舊單位毫巴 (mb) 表示 (1 hPa = 1 mb = 100 Pa)。 |
total_precipitation |
公尺 | 公尺 | 降水是指落到地表的液態和固態水,包括雨和雪。這是指大規模降水 (由大規模天氣模式 (例如低壓槽和冷鋒) 產生的降水) 和對流降水 (由對流產生,當大氣中較低層的空氣比上層空氣溫暖且密度較低時,就會發生對流,因此空氣會上升) 的總和。降水變數不包括霧、露水或降水,這些降水會在抵達地表前於大氣中蒸發。這項變數會從預測時間開始累計,直到預測步驟結束為止。降水量的單位為公尺。如果水平均分布在格線方塊上,水深就是這個值。比較模型變數與觀測結果時,請務必謹慎,因為觀測結果通常是特定時空點的局部資料,而非模型格線方塊和模型時間步長的平均值。 |
leaf_area_index_high_vegetation |
面積比例 | 公尺 | 高植被類型每單位水平地面面積的綠葉總面積一半。 |
leaf_area_index_low_vegetation |
面積比例 | 公尺 | 低矮植被類型每單位水平地面面積的綠葉總面積一半。 |
snowfall_hourly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細分為每小時的降雪量 |
snowmelt_hourly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從原始累計值中分解出每小時的融雪量 |
surface_latent_heat_flux_hourly |
J/m^2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分解為每小時值,顯示潛熱通量 |
surface_net_solar_radiation_hourly |
J/m^2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細分為每小時的地面淨太陽輻射值 |
surface_net_thermal_radiation_hourly |
J/m^2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細分為每小時的地面淨熱輻射值 |
surface_sensible_heat_flux_hourly |
J/m^2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分解為每小時的顯熱通量值 |
surface_solar_radiation_downwards_hourly |
J/m^2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向下細分為每小時值 |
surface_thermal_radiation_downwards_hourly |
J/m^2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向下細分為每小時的值,以顯示地表熱輻射 |
evaporation_from_bare_soil_hourly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從原始累計值中,將裸露土壤的蒸發量細分為每小時的值 |
evaporation_from_open_water_surfaces_excluding_oceans_hourly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開放水域的蒸發量 (不含海洋),從原始累計值細分為每小時值 |
evaporation_from_the_top_of_canopy_hourly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從原始累計值中,將樹冠頂部的蒸發量細分為每小時的值 |
evaporation_from_vegetation_transpiration_hourly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從原始累計值中,將植物蒸散蒸發量細分為每小時值 |
potential_evaporation_hourly |
公尺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細分成每小時的潛在蒸發量 |
runoff_hourly |
公尺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細分為每小時的逕流值 |
snow_evaporation_hourly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從原始累計值中分解出每小時的積雪蒸發量 |
sub_surface_runoff_hourly |
公尺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細分為每小時的次表層逕流值 |
surface_runoff_hourly |
公尺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細分為每小時的地表逕流值 |
total_evaporation_hourly |
公尺水當量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細分成每小時值,得出總蒸發量 |
total_precipitation_hourly |
公尺 | 公尺 | 將原始累計值細分為每小時降水量 |
圖片屬性
圖片屬性
名稱 | 類型 | 說明 |
---|---|---|
小時 | INT | 時間 |
使用條款
使用條款
請確認您瞭解《哥白尼 C3S/CAMS 授權協議》中對 ERA5-Land 的使用規定:
5.1.1 授權人向大眾傳達或散布哥白尼產品時,應使用下列或任何類似的通知,告知接收者來源: 「使用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資訊 [年] 生成」。
5.1.2 授權對象製作或參與製作的出版品或發行物中,若含有改編或修改的哥白尼產品,授權對象應提供下列或類似的通知:「含有經修改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資訊 [年]」;
凡是第 5.1.1 和 5.1.2 條款涵蓋的發布或散布行為,均須註明歐盟執委會和 ECMWF 對於可能涉及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資訊和其中資料的使用行為,概不負責。
引用內容
Muñoz Sabater, J.、(2019):1981 年至今的 ERA5-Land 月平均資料。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 (C3S) 氣候資料儲存庫 (CDS)。(<date of access>), doi:10.24381/cds.68d2bb30
使用 Earth Engine 探索
程式碼編輯器 (JavaScript)
var dataset = ee.ImageCollection('ECMWF/ERA5_LAND/HOURLY') .filter(ee.Filter.date('2020-07-01', '2020-07-02')); var visualization = { bands: ['temperature_2m'], min: 250.0, max: 320.0, palette: [ '000080', '0000d9', '4000ff', '8000ff', '0080ff', '00ffff', '00ff80', '80ff00', 'daff00', 'ffff00', 'fff500', 'ffda00', 'ffb000', 'ffa400', 'ff4f00', 'ff2500', 'ff0a00', 'ff00ff', ] }; Map.setCenter(22.2, 21.2, 0); Map.addLayer(dataset, visualization, 'Air temperature [K] at 2m height');